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教牧養中年弟兄的出路 胡志偉牧師 |
從是次調查反映,估計中年弟兄
(以40歲或以上劃分)佔受訪成年弟兄的一半;若以香港全體會眾計算,45-64歲的會眾佔 21.5%;而25-44歲組別也有36.5%
(筆者估計此組別年齡傾向年長化)。隨著教會年齡年長化,那些中年弟兄佔多的堂會,不能沿用過往「節目式」活動,須要因應弟兄的真實需要,而作出更適切的牧養。 比較同類型港人壓力調查,「香港專業人士協會」發現96.1% 專業人士,在受訪前一個月內受到不同程度的壓力 (2006年11月),主要涉及工作繁重及人際關係;超過六成人出現不同程度的情緒病徵狀,如不能集中精神(85.8%)、精神緊張(81.5%)及暴躁(79.7%)等。 倘若中年弟兄回到教會,牧者只期望他們常聚會、常事奉與奉獻等,可能造成的是短暫而不能持久的效果。筆者認為,牧養的出路不是停留於搞活動或聚會,而是提供適切身心靈發展的事工進路。 首先,我們要認識中年弟兄普遍是忙碌與疲乏的;但他們內心仍渴求與神及其他弟兄建立有意義的關係。牧者要扮演中介者,營造機會讓弟兄可走在一起。弟兄一起查經,無疑是好,但可以來的肯定是極少數。有效的男士策略,就要透過多元組合來凝聚同路人:如數位弟兄一起打球或運動,休息或飲食期間有近況分享。當活動能幫助弟兄減壓,又有時間可暢所欲言,就能達致牧養的果效。因此,牧養的進路可按弟兄興趣而劃分,如網球、高爾夫球、行山、攝影、音響、嘆咖啡、電影、閱讀或其它等;重要的是帶領的弟兄不是只迷失於嗜好,而缺少了靈性的澆灌。 當弟兄事工不是以事工或節目為導向,堂會只提供空間,讓有心的弟兄走在一起,每年可安排一次兩日一夜弟兄退修會或露營活動,促進弟兄之間深交;而牧者在適當時機要敢於挑戰弟兄。男士須要接受挑戰,而這些委身的弟兄將成為堂會內男士事工的動力,他們的生命見證較教牧的教導更為有力。 惟有教會正視弟兄所承受的壓力,而牧養的形態不是加增弟兄的負擔,而是為他們減壓解困,有同行者可彼此支持,就能建立弟兄的生命,並挑戰他們在其職場內見證信仰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