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教會與社會關懷 |
引言 長久以來,福音工作與社會關懷都有密切的關係。教會不是一個內聚的群體,她是蒙三一神差派,進入社群當中,代表神服侍世人。教會是為了神的使命而存在,而不是只求本身的內部增長。從2004「香港教會普查」(以下簡稱「普查」) 反映,本港教會與社會關懷之間的現況。 社會服務
2004年,由基督教團體在香港開設的學校及社會福利單位分別超過500及600所
。其中,中、小學各超過150所,另有近200所幼稚園。
*2004年,全港
56.3%堂會的聚會地點有提供社會服務,顯著高於1999年的 41.5%。
圖2:堂會聚會地點提供的社會服務主要經費來源,2004年
*從社會服務的經費來源了解,不少堂會對聚會地點所提供的社會服務有相當的參與程度。
有關的社會服務範圍以學前教育/幼兒服務(18.8%)為最多,其次是閱覽室/自修室 (12.8%)、中學 (10.7%) 及小學 (10.1%)等。其中,主要由堂會承擔經費的服務包括閱覽室/自修室、新來港人士服務、社區中心/多元服務及家庭服務等。 (圖3)
圖3:堂會聚會地點提供的社會服務類別及經費來源,2004年 社會服務 香港有不少堂會並沒有本身的堂址,而要在社會服務場所內舉行崇拜聚會。在福利場所聚會的堂會數目由1999年的158間減少至2004年的116間,相信與社會福利服務的資助方式、服務重整,以及合約式批出服務等政策有關。然而,在學校內崇拜的堂會數目卻明顯增加了50多間至231間,佔堂會總數的19.6%,1999年的比率只有15.8%。(圖4)。 圖4:堂會聚會地點的屋宇類別,1999及2004年 學校 堂會在學校內聚會,不單可運用場地空間發展堂會事工,更可借助場地的優勢,以學生為佈道對象,推展少年事工。觀察會眾年齡的分佈,發現在學校舉行崇拜聚會的堂會,少年/青少年會眾比率較高,25歲以下的會眾比率達四成,而全港堂會同齡的會眾只佔總人數約三成。(圖5) 圖5:各年齡組別的會眾及人口比率,2004年
*在學校舉行崇拜聚會的堂會,少年/青少年的會眾比率較高。
社會關懷與行動
2004「普查」資料所得,75.7%堂會表示在過去三年有參與社關活動。主要是探訪或服侍社區人士(47.3%)、鼓勵信徒投票(40.8%)、以金錢物資援助有需要人士(40.2%)、捐款救災(30.8%)等,各佔堂會總數約三至五成;而登報聲明及上街抗議/遊行則分別佔25.7%及16.3%,較1999年調查所得的12.7%及1.1%有顯著上升,反映近年來,更多堂會不再迴避公眾事務,更進取地以不同形式回應現今的社會問題。
(圖6) 圖7:堂會過去三年參與社關事工的內容,2004年 結語 從「普查」顯示,過去五年本港教會的社關意識及參與有所提升,由1999年的
37.8% 上升至40.2 %,而全港 75.7 % 堂會有不同程度的社關參與。 註:
|